00后,还有什么时代红利吗?

文章ID: 250828-551042

古话说“光看贼吃肉,没见贼挨打。”

这句话,放在现在也很适用,比如讨论“时代红利”的时候。

当我们讨论“时代红利”,很多情况下,我们说的其实是“发展机遇”——也就是“贼吃肉”。

但也请别忘了,人这一辈子,想要发展,首先要学会在这个社会上生存。

“发展机遇”,其实并非“时代红利”的全部,因为你还需要考虑到比较糟糕的那种情况:万一自己没有赶上时代风口,是否还有机会过上体面的生活——这就是“贼挨打”了。

很多人认为过去的发展空间比现在大,这我不否认。

但要知道,过去的日子也是比较难过的。

以80/90年代来说:学校里,高等教育录取率仅有30%上下,算上中考筛选的话,如果你在90年代读书,连续通过中考、高考筛选上大专、大学的概率其实不超过10%。

社会上,抢劫、强奸等恶性案件犯罪屡见不鲜,食品安全问题、环保问题、恶性事故层出不穷…..

同样都是失业,今天没工作了好歹可以送外卖、跑滴滴,只要你愿意,就一定能有口饭吃。

在那个年代就只能自求多福了——当年的下岗职工有多凄惨,大家都是知道的。

所以,当我们讨论“时代红利”的时候,绝对不能单纯只看“发展机遇”,还需要考虑生活品质有没有兜底,以及社会对个人自由的容忍程度——而这三者,同时也是一个不可能三角。

对于00后来说,他们的幸运之处在于生活在了一个物质上极大丰富、对个人自由也较为宽容的时代,不幸之处则是:他们再也不会如之前的几代人那样有那么大的发展空间了。

一、困在丰富物质里的一代人

历史给我们的启示是:物质丰富之后,带来的并非是精神上的富足,反而可能是无解的苦闷。

1950年代的美国,毫无疑问是当时最发达的国家,没有之一——本土没有被战争波及,各行各业一片繁荣,工业产能占了全球一半,物质生活极大丰富,家家户户都有洗衣机、电视机、电冰箱等家电和汽车。

看样子似乎很美好,但对于生活在50年代的美国年轻人(20后/30后美国人)而言,事情却并非如此。

1951年,当时才32岁的美国青年作家J·D·塞林格发布了他最著名的小说《麦田里的守望者》。借着主角霍尔顿这个16岁中产家庭中学生的口吻,塞林格表达了当时的美国20后/30后年轻人对当时社会的诸多看法。

他们的父母大多都是靠着个人奋斗获得成功的中产阶级,有着一份相当体面的工作,过着精致的生活,但他们却并不以为然,甚至很鄙夷这种靠努力奋斗获得个人成功的模式。

他们就读于顶尖名校,普通人听说他们在这些学校就读都会高看一眼,但他们自己却认为学校里的老师都是“伪君子”,只知道跪舔那些有权有势的学生家长。

他们觉得真实的社会过于虚伪、肮脏,到处都是歪风邪气,人人都在追求肤浅的物质,过得庸俗而又麻木——上了大学有什么用,不过是找一家公司打工,每天在写字楼里坐电梯上下班,看没有品味的商业电影和无聊的比赛,过着和绝大多数人没有任何区别的、“标准化公民”一样的生活……

美国年轻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态呢?这就要说到当时的美国经济大环境了。

分享到:

评论

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登录

0 条评论